宜内服清热解毒法,去洋参、麦冬,加马勃、青黛、荷叶治之;连面皆肿,
加白芷、漏芦;肿硬不消,加山甲、皂刺;外用水仙花根,剥去赤皮与根须,入臼捣烂,敷于肿处,干则易
之,俟肤生黍米黄疮为度。又有温热之毒,发越于上,盘结于喉,而成肿痹。《内经》云∶“一阴一阳结,
谓之喉痹。”一阴者,手少阴君火也;一阳者,手少阳相火也。二经之脉,并络于喉,今温毒聚于此间,则
君相之火并起。盖火动则生痰,痰壅则肿,肿甚则痹,痹甚则不通而死矣。急用玉钥匙以开其喉,继
以清热解毒法,去洋参、麦冬,加僵蚕、桔梗、牛蒡、射干治之。
温毒之病,变证极多,至于斑、疹、颐、喉,时恒所有,故特表而出之。
<目录>卷之一\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
<篇名>晚发
属性:晚发者,亦由冬令受寒,当时未发,发于来年清明之后,夏至以前,较之温病晚发一节,故名晚发
病也。其证头痛发热,或恶风恶寒,或有汗无汗,或烦躁,或口渴,脉来洪数者是也。
亦当先辨其因寒因风而触发者,始可定辛温辛凉之法治之。但其曩受之伏寒,必较温热之伏气稍轻,峻剂不宜
孟浪。如无风寒所触者,仍归温病论治。此宜清凉透邪法,加蝉衣、栀、壳、治之。如有变证,可仿诸温门
中及热病之法治之。但是病与秋时之晚发,相去云泥,彼则夏令之伏暑而发于秋,此则冬
时之伏气而发于春,慎勿以晚发同名,而误同一治耳。
或问曰∶细考风温、春温,发于大寒至惊蛰;温病、温毒,发于春分至立夏,界限虽分,然与《内经》
先夏至日为病温,不相符节。何独晚发一病,发于清明之后,夏至以前,偏与《内经》拍合何也?答曰∶大
寒至惊蛰,乃厥阴风木司权,风邪触之发为风温;初春尚有余寒,寒邪触之发为春温;春分至立夏,
少阴君火司令,阳气正升之时,伏气自内而出,发为温病、温毒;晚发仍是温病,不过较诸温晚发一节也。
以上五证,总在乎夏至之先,诚与《内经》先夏至日为病温,皆不枘凿矣。
强台风“海鸥”再次袭击中国南方港口,路线基本与两个月前的超强台风“威马逊”一致。海南、广东、广西三省的部分沿海市县损失严重。影响最大的行业为水产养殖业和渔业、农业,对丙炔醇出口形势影响不大。
<目录>卷之一
<篇名>拟用诸法
属性:\x辛温解表法\x∶治春温初起,风寒寒疫,及阴暑秋凉等证。
防风(一钱五分) 桔梗(一钱五分) 杏仁(一钱五分,去皮尖,研) 广
陈皮(一钱) 淡豆豉(三钱)
加葱白五寸煎。
是法也,以防风、桔梗,祛其在表之寒邪;杏子、陈皮,开其上中之气分;淡豉、葱白,即葱豉汤,
乃《肘后》之良方,用代麻黄,通治寒伤于表。表邪得解,即有伏气,亦冀其随解耳。
\x凉解里热法\x∶治温热内炽,外无风寒,及暑温冬 |